【電子書】底氣(2020全新增訂版)

【KINYO】KIHP-2250 智慧溫控快煮杯0.5L

【KINYO】KIHP-2250 智慧溫控快煮杯0.5L

最強熱水支援,讓你隨時喝熱茶、煮泡麵

  • 392
  • 分類:
    電子書人文歷史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凌大為 追蹤
  • 出版社: 遠足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0/08/19
  • ※ 本優惠商品不參與讀享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
    ※ 本商品不列入大咖方案累消回饋計算

內容簡介

做一個與世隔絕的和平之島僅是幻想
無論如何,島國必須與世界一起生活
再大的難關,只要「底氣」猶在,就能創造舞台


了解日本政治、經濟、社會與精神的經典之作
反思島國台灣之處境與未來的一面鏡像
《大和魂》2020年全新增訂版,再添新章〈元年〉

日本歷經戰爭、震災與不景氣,
卻一次次挺過災難,正因有著不容忽視的底氣。
近現代日本絕非你想像中的日本,
它歷經的迷失、掙扎與追尋,也正是其他國家即將面臨的,
在全球迎來後疫情時代之際,
且觀且想日本將如何重塑島國韌性,再譜令和新章。

專文推薦
李衣雲/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島國意謂一個自外於世界的島嶼,也可以是一個與世界接軌的島嶼,以日本而言,我們的島嶼心態,使人往往相信我們可以回到過去,做一個與世隔絕的和平之島,但那是不可能的,也從沒發生過,連江戶時期都沒有。日本與世隔絕是幻想。我認為那是危險的。我們回不到江戶時期,不能將自己與外界隔絕。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和世界一起生活。」

90年代泡沫崩壞以來,日本陷入了所謂「失落的十年」,在一蹶不振的經濟之外,也逐步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困境、日漸稀薄的國際能見度以及搖擺不定的國內政策。於是,失落了一個又一個十年後,在外界眼中,日本不再獨霸亞洲,一方面疲於討好善變的美國,另一方面又得防備崛起的中國,捉襟見肘,疲態盡露。然而,2011年的地震、海嘯與核災三重災難,卻讓人們重新認識日本面對逆境的本事。本書作者凌大為(David Pilling)即以此為切入點,重新檢視所謂「失落的數十年」這樣的說法,透過政治、經濟、社會等面向的近距離觀察與第一線採訪,帶領讀者貼近島國的脈動,重新給予日本更正確的評價。

開篇從311地震後歷經海嘯肆虐的岩手縣陸前高田市出發,凌大為親自造訪這個受災嚴重的小鎮從事第一手報導,透過當地災民的口中獲悉海嘯侵襲的真實情況。政治方面,他重新考察小泉純一郎這位「捲髮的武士」當年席捲日本的個人魅力及他未竟的改革;經濟方面,他尋求各家之言,分析日本經濟局勢,認為後泡沫時代以來的經濟情況其實並不如外界想像的悲觀;社會方面,則採訪了當年在伊拉克人質事件中死裡逃生的今井紀明,揭露日本集體社會所謂「自我負責」的輿論風潮。

凌大為亦訪談知名作家村上春樹,爬梳其成長的60年代乃至關鍵的1995年的時代變化,而愈來愈多的約聘人員,愈來愈少的正式職缺,不斷製造窮忙族的日本社會導致年輕人看似獲得自由,實則失去了保障;從桐野夏生的《OUT》到伊藤詩織的《黑箱》,小池百合子口中「鐵板一塊」的日本性別天花板,又是否終於逐漸崩塌?此外,建立在虛假概念上的「日本人論」、修正主義歷史觀的論點、導致核災事件難以究責的「文化缺陷」、沖繩的美軍基地問題、日本與美中之間錯綜的外交關係等,都是本書著墨的焦點,新增篇章中更逐步探索了東京奧運的前世今生。

凌大為在書中深入政界、財經界、學院、市井與災區等,訪談政治家、學者、企業家、社運人士、市民和災民,掌握了政經、社會、心理等各個層面,深入探究在所謂失落了數個十年後,如今的日本懷有怎樣的心緒,又是如何摩拳擦掌,準備一躍而起。

編者的話:

本書原文書名為「Bending Adversity: Japan and the Art of Survival」,繁體中文首版於二○一四年十月以《大和魂:日本人的求存意識如何改變世界》為名出版,作者凌大為(David Pilling)以二○一一年日本三一一海嘯、地震與核災三重災難為起點,細緻地報導日本文化脆弱與韌性兼具的矛盾,以及實踐野心與逆境求生的策略,讓讀者理解這個國家反覆經歷危機與重建的過往,是解讀日本的一部經典之作。

新版書名《底氣:逆境求生的藝術,從日本看見自己》,「底氣」是指底蘊、韌性、根性、膽識與耐力,在脆弱的時刻仍然奮鬥不懈、渴求及追尋生命的出口。

歷史上,台灣歷經外族侵略、被殖民、戰爭、地震天災、黨國威權、經濟起落,為追求自由民主與人權而前仆後繼,直到現在,仍時刻面對來自對岸的壓力、國際外交的困境,跟島國日本一樣有著遭遇種種危機與重建的生命史。

但台灣以自身的「底氣」自信地存活下來,力爭上游。我們跟日本有著共通性,「身體越沉重,鬥志更昂揚!」本書讀來定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彷彿是這十幾年來台灣的鏡像。我們從日本人逆境求生的意識反省自己,也看見人民的素養和堅忍。

凌大為在完成本書首版的五年後,於二○一九年春天回到日本,感受到當地的變化,遂著手增訂新版,補充約兩萬字,讓這本佳評如潮的著作以更完整的面貌呈現,擴寫的內容從「平成」跨入「令和」,與現在(二○二○)緊密銜接。

新增的報導中,凌大為提到日本將舉辦二○二○年奧運,但始料未及的是,最後因全球新冠病毒的肆虐而延期。但編輯部決定保留凌大為的增補文字原貌,因為他追索日本一九六四年首度主辦東京夏季奧運的歷程,時空相隔六十六年,見解獨到,就是從第一次主辦奧運,才讓世界開始發現戰後的日本,日本人也開始發現世界。奧運是日本人展現「底氣」的關鍵之一,當然,二○二○年夏季奧運的延後,勢必造成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的重大影響,正好提醒讀者持續關注日本的「底氣」。

同時,凌大為增加了新近的觀察,包括日本的勞動力現況、厭女現象、首相安倍晉三對應美國總統川普的方式和態度,以及外交政策等,延續全書「呈現一種不同版本的日本」之觀點。

作者

凌大為

《金融時報》非洲版主編暨專欄作家。曾任亞洲版主編,2002至2008年擔任駐東京辦公室主任。所撰寫的日本專題報導及亞洲每週專欄獲得亞洲出版協會獎(Society of Publishers in Asia Awards)、英國報刊年度評論獎(Editorial Intelligence Comment Awards)等諸多獎項肯定。目前住在倫敦,但經常走訪非洲。

譯者

譯者簡介
陳正芬


專職譯者,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會計碩士。譯有《發現你的經濟天才》、《達蜜經濟學》、《關懷的力量》等。

目錄

編者的話
推 薦 序 他者的視線(李衣雲)
推 薦 序 異於刻板印象的真日本(何思慎)
照片明細
地圖明細

前 言

第 一 部 海嘯
第 一 章 海嘯
第 二 章 轉危為安

第 二 部 上了雙重門閂的土地
第 三 章 島國
第 四 章 脫亞

第 三 部 找到與失落的數十年
第 五 章 魔術茶壺
第 六 章 陷落之後

第 四 部 成長後的生活
第 七 章 日本第三
第 八 章 捲髮的武士
第 九 章 成長後的生活
第 十 章 應許之路
第十一章 從幕後

第 五 部 漂移
第十二章 亞洲的前日本
第十三章 不正常的國家

第 六 部 海嘯過後
第十四章 福島的輻射塵
第十五章 公民
第十六章 海嘯過後

後 記

新 章 元年

謝 詞
作 者 註
參考書目

序/導讀

他者的視線
李衣雲/國立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我們如何認識自己?又如何看待他者?

這是近代的主體論與心理學的重要課題。

我們並非出生於世就認識了自己,事實上,認識自己是一個複雜的、持續不斷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我們也不是僅僅靠著自己就能認識自己,而是透過他者的眼睛,透過他們的眼中看到自己,看到、甚至形塑自己的模樣。

這本書,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透過一位西方主流英語世界的記者的眼睛,記述一個很不擅長英語的、非西方的日本。

我們生於這個社會,藉由我們的意識與身體去理解、體會這個社會,塑造出了一個我們習以為常、自然而然的生活世界,這個世界是我們所活著的地方,而不是我們觀察的對象。於是,當異國的他者進入我們的世界,將我們當成了他們的視線對象,他者的邏輯、他者的驚訝、他者的分析,把我們以為是當然的一切從我們的生活中拉出來,放在我們的面前,說:來看看,你是多麼奇特呀。

於是,我們從他者的眼中,看到了自己。

我們從生活的行為者,變成了他者與自己觀看的對象。我們發現,原來世界不是只有我們,還有他者的存在。然後,從這交錯的視線中,再次認識自己。

日本亦是如此。

作者在書中約略分析了日本西化的過程,也就是日本在近代遇到了西方的他者,產生自我變化的過程。文明與思想的衝擊,讓日本看到了一個從來沒有想過的自我像,於是,他們努力追求進步、脫出亞洲,希望能與所謂文明進步的白人世界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卻發現膚色是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於是,失望讓日本轉向了另一種自我像,也就是侵略式的帝國主義。

書中提到日本脫出亞洲,卻沒有真正加入西方國家,結果反而在亞洲處於尷尬的位置,這個認知的背後,其實有著很深刻的意思:我們習慣把亞洲與西方當成兩個實質的全體,但這兩個全體事實上只是地理學分類下的歸屬,「脫亞」其實顯示了亞洲與日本之間存在的是關係,而不是實體,因此才會有「脫離」的可能。日本在與西方碰撞之前,也曾經經歷過他者的衝擊,隋、唐、朝鮮、愛奴都曾是日本的他者,亞洲並不是一個本質的「我群的」存在。而日本在與這些他者碰撞後,本身也發生了變化,產生新的自我認識。

也因此,西方不是日本最初的他者,也不會是最後的他者──當然,他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也不必然來自外部,甚至可以來自於內部,就像本書中提到的那位在費盧傑被伊拉克軍人綁架為人質的少年今井,從日本的一分子,變成了日本的異質存在──他者。

那麼,脫亞是脫什麼亞?西化又是什麼?如果不是實質,或許可以用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文化並不是實體,而是一種精神價值、一種體系、甚至一種生活方式。當我們在思考西化,或者是唐化、隋化、日本化時,要先理解這並不是一個二擇一的問題,並非有了西方,就必須要撇除日本原有的;而反對西化,也不表示把西方去除了,就能恢復原貌的日本。

文化不是物質,無法切割,也無法取代,而是混揉、交纏、再生。
這個問題是明治以來的日本與西方文化衝撞後,許多學者關注的焦點,書中提及的福澤諭吉是其代表人物。戰後的近代論學者丸山真男,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執拗低音」的概念,指出傳統就像是交響樂裡的固定低音,外來的東西進來了,會與原來的文化交織出音樂,但傳統仍會像固定低音一樣存在於底層,作為樂曲的定音,而不可能被排除,也不可能不對樂曲產生影響。

這或許是我們在閱讀本書時,可以放在心裡的一個想法。

這本書從他者的眼光看日本的同時,也反過來從日本人的眼光看日本。書中提到了作者在這些年記者生涯中,所採訪的諸多日本人,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日本也不是一個本質的全體,而充滿著異質的視線。戰後的日本歷史學更突顯了這種異質性的存在。本書最後對日本的戰爭責任作了一番分析,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世界對日本人的刻板印象是「殘暴噬血」,但對許多日本人來說,他們的國家「保持著獨特的和平與和諧」,德國人記得的是他們對猶太人的殘忍,而日本人記得的是廣島被爆的悲慘,造成這個悲劇的美國的殘暴,似乎抵消掉了日本戰爭的責任。

這從日本許多重要出版社──例如岩波──所出版的巨部日本史,可以窺見一斑。歷史反映了自我像,日本史反映了日本如何看待自己,又如何定位他者,而在這些日本史裡,殖民地史往往寫到了朝鮮甚至滿洲,卻沒有台灣,日本殖民最久的台灣,被分類在中國史的部分,似乎不曾被殖民過,也就不需要被道歉與正視。

最後一提,這本書的後半提到了日本近年來的發展,閱讀來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彷彿是這十年來台灣的鏡像。八○年代泡沫經濟崩壞後,日本政府無法決斷要如何應對,權宜之計即是為了鞏固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經濟狀態,犧牲年輕世代的工作安定,也使得年輕世代缺少能安心創業的機會;九五年的神戶地震讓日本人發現,「日本是個人強大、國家弱小」,「以前日本社會的特徵是很標準地從上到下,但我們已經知道,沒有領導者也活得下去」──這不正是台灣現在的景象?當年輕人看不到生活與未來的希望,而把視線放在當下的每一個小確幸時,要談長遠的創意與發展,似乎不過是個太不實際的口號。

異於刻板印象的真日本
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日本三一一震災後,國人透過電視畫面見識到日本人面對百年天災的沉著與秩序。相對國人面對天災時的「憤怒」情緒,日本人的態度令人側目。而日本人在災難中的反應,除民族性使然外,更在於「居安思危」的生命態度所建構出之「防災體系」。日本為易受天災侵襲的國家,而這樣的地理條件鍛鍊出日本人與自然災害共處,且防範於未然的民族性。日本人無法改變自然條件,杜絕地震、火山、颱風、暴雨與暴風雪等災害的發生,只能平時做好萬全的準備,將災害發生時的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此種面對大自然威脅的態度,值得時時想著「人定勝天」的國人學習。

誠然,日本為台灣重要的鄰邦,在近代歷史上,台灣更淪為日本殖民地達半世紀,國人對日本應不陌生,但戰後台灣始終未從日語的學習走上對日本的深入研究,日本對國人而言,仍為奇異而不陌生的國度。

此外,因歷史的不同際遇,戰後台灣交織著情感性的「親日」與「反日」的日本觀,惟奠基於客觀日本研究派生之「知日」卻仍缺席。然而,在台、日緊密互動之現實下,深入解讀日本,推動日本研究已成當務之急。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主編凌大為(David Pilling)曾於二○○二年至二○○八年派駐東京,其間深入日本政治與市民社會,以客觀的筆觸,解構日本如何面對超過二十年的經濟逆境及三一一地震的無情打擊。書中的論述有別於一般的日本研究各自從政治、經濟及文化的視角來探索日本的方式,凌大為在觀察當下日本政經、社會諸多問題時,以記者的機敏直指問題的核心,但在思索問題的成因與答案時,卻帶領讀者走入日本歷史中,去尋求大和民族的文化與社會底蘊,回答日本人如何在逆境中找到機會,化險為夷(Bending Adversity),藉此深層的解構,使讀者發現異於過去刻板印象中的日本,但這樣的日本卻才是真實的日本。

本書迥異於一般記者的報導,它是一本具社會文化人類學(socio-culturalanthropology)高度的「日本論」,值得向國人推薦,期待本書的出版有助國人客觀地認識日本。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508060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504
    • 商品規格
    • 22*17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閱讀方式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方式

電子書 金石堂
  •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將儲存於會員中心→我的交易紀錄「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 最佳瀏覽載體: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電子書 Readmoo
  •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請至會員中心→我的交易紀錄「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優惠商品不參與讀享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
※ 本商品不列入大咖方案累消回饋計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