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海古墓

The Tombs of Atua
  • 79 253
    320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她被食盡!她被食盡!


「阿兒哈」,意為「被食者」。世世轉生、繼承「阿兒哈」之名的第一女祭司,自五歲起便在孤絕的神廟中受訓,終日只能與女祭司、侍女、閹人與奴隸為伴。嚴苛的規訓逐漸磨損了阿兒哈的心智,直到她獲准進入唯一屬於她的幽暗國度──大迷宮。這是充滿禁忌的神域之地,作為懲處重大罪犯的恐怖刑罰,更是亙古的黑暗力量盤踞所在。然而,受黑暗保護、也受黑暗禁錮的阿兒哈,竟在這裡見到一絲絲亮光……來自內環群島的法師所追尋的冒險傳說,與阿兒哈的命運有何關連?在巨大的黑暗與微小的自我間,她將何去何從?

《地海古墓》從少女成長的迷惘追尋中,道出傳統社會與女性群體如何世代囚錮著每個新生女性的自我意志。孤立的神廟、純女性的祭司群,以及地底陵墓與迷宮,《地海古墓》中的歷史、傳說、事件及人物設定,無不象徵著女性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意涵,既發人深省又令人動容。

※2017全新改版特別收錄——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吳明益 專文導讀。

.1969年波士頓全球號角書獎‧1979年路易斯.卡洛書架獎.1971年紐伯瑞銀帶獎.1972年美國國家書卷獎童書獎.1990年星雲小說獎.2002年軌跡獎最佳選集與最佳中篇小說.世界奇幻獎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村上春樹(日本作家)、哈洛.卜倫(西洋文學評論家)、廖咸浩(台大外文系教授)、劉鳳芯(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龔卓軍(南藝大造形藝術所副教授)、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媒體推薦

勒瑰恩的文字好像永遠比你要蒼老、世故、天真,而且洞悉人世,那是太古而來的音響,存有知曉海裡的每一滴水不可能被一一喚出真名的智慧。——吳明益(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娥蘇拉.勒瑰恩是我最喜歡的女作家之一。──村上春樹

想像力豐富,風格上乘,超越托爾金,更遠勝多麗絲.萊辛。勒瑰恩在當代奇幻與科幻文學界中,實已樹立無人可及的範例。──哈洛.卜倫

娥蘇拉.勒瑰恩在這部優異的三部曲中創造了龍與魔法的「地海世界」,已然取代托爾金的「中土」,成為異世界冒險的最佳場所。──倫敦週日時報

一如所有偉大的小說家,娥蘇拉.勒瑰恩創造的幻想世界重建了我們自身,是放了心靈。──波士頓全球報

她的人物複雜,令人難忘;文筆以堅韌優雅著稱。──時代雜誌

勒瑰恩是科幻小說界的重量級作家之一,她的這部作品同時具有經典及入門的意義,值得細細品讀。──廖咸浩(台大外文系教授)

同樣寫巫師、談法術、論人性,看「哈利波特」乃知其然,而讀「地海」則知其所以然。「地海六部曲」情節緊湊,意喻深玄悠遠,搓揉東方哲思,兼及譯文流暢,讀來彷入武俠之境,令人沈陷迴盪。二十世紀美國青少年幻想小說經典作品,你不能擦身而過。──劉鳳芯(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美國圖書館協會推薦好書、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2000年奇幻文學必讀榜首

作者

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

美國重要奇幻科幻、女性主義文學作家,1929年生。父親Alfred Kroeber是人類學家,母親Theodora Kroeber是心理學家暨作家,出身書香世家的她,從小便受到多元文化觀的洗禮。著有長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集10本、詩集7本、評論集4本、童書10餘本;並編纂文選與從事翻譯,包括將老子《道德經》譯成英文。曾獲美國國家書卷獎、號角書獎、紐伯瑞獎、世界奇幻獎、軌跡獎、星雲獎、雨果獎、小詹姆斯.提普翠獎、卡夫卡獎、普須卡獎……等,以及SFWA大師、洛杉磯時報Robert Kirsch終生成就獎等榮譽。

她的奇幻成長小說系列「地海六部曲」與「魔戒」、「納尼亞傳說」並列奇幻經典,科幻小說《黑暗的左手》、《一無所有》等也是科幻迷心目中永遠的經典。小說探討的議題,從自我成長與認同,到社會制度探討與性別問題,都鞭辟入裡,在優美恬澹的敘事風格中予人寬廣深沈的省思空間。西洋文學評論家哈洛.卜倫將她列為美國經典作家之列,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是她的書迷。

譯者

蔡美玲

英國瑞汀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兒童青少年文學」碩士,曾任主編與大學講師。譯有《地海巫師》、《地海古墓》、《地海彼岸》、《44號神祕怪客》、《河豚活在大海裡》、《妖精的孩子》等小說,以及《愛孩子,愛自己》、《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了解人性》等心理學書籍;並編寫《光明行第一集》、《尋找天堂的天使》等兒童福利相關書籍。

序/導讀

推薦導讀

如何知曉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幾年前我應邀到柏克萊大學演講,安德魯‧瓊斯(Andrew F. Jones)教授與台灣的研究生楊子樵,帶著我到舊金山灣的秘境散步。那是一處填海造陸所形成的小半島,被當地人暱稱為"bulb"。海邊住著一些「無家者」和藝術家,他們用撿來的材料搭建簡易房舍,並以廢棄物創作。我們看著和太平洋截然不同的水色,幾隻帶著金屬感的綠色蜂鳥在花叢穿梭,灘地上鷸鳥和鴴鳥成群覓食,冠鷿鵜悠然划水而過。突然間不知道是誰喊了一聲,我們順勢望去,一隻加州海獺游過眼前。在那一刻,我想起入口處有一個簡陋的石牌,用油漆寫著library,箭頭像是指向這片海灘,也像是指向大海。

瓊斯教授本身是研究中國與臺灣流行音樂的專家,談天中提到日前邀請了長期為客家歌手林生祥作詞的鍾永豐先生演講,當時帶他一起去見了一位小說家。這位小說家正是當代奇幻、科幻文學大家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後來直到我見到鍾永豐,才知道勒瑰恩的詩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創作。去年臺灣樂壇極精彩的一張專輯《圍庄》,其中〈慢〉的歌詞,靈感就是來自勒瑰恩的詩句。勒瑰恩的詩在台灣雖沒有翻譯,但她本來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位詩人。能把幻奇小說寫得詩意且具有高度哲理,當世作家能與之比肩的只有少數幾人。不久之後我的版權代理人譚光磊先生傳來勒瑰恩在pluk上評論了我的小說《複眼人》,我看著這位以作品導航我的作者所寫的字句,眼前又再次出現當日舊金山灣的美麗景象。

由於自己也寫作近似科幻或奇幻的作品,常有讀者會問及兩者的差別何在?事實上不僅是中文存在著翻譯上的差異,在其它語文的國度,向來也存在著不同的意見與立場。
東華大學英美系的陳鏡羽教授曾在〈幻奇文學初窺〉裡提到英、法語在相關用詞的互譯。她認為「fantastic literature」(Phantastischen Literatur)與「literature of the fantastic」(littérature fantastique)在考量發音、歷史與文類等理由下,應該譯為「幻奇文學」,而臺灣書市常用的「奇幻文學」對應的是"fantasy literature"。

隨著時代流轉更迭,近年法國學界提出的專有名詞"la littérature de l’imaginaire",指涉的是較廣義的「幻奇文學」,它包含了:奇幻(Fantasy)、恐怖(Fantastique)與科幻(Science-Fiction)三種次文類(最廣義的幻奇文學也包含魔幻寫實小說)。陳鏡羽教授說,法文「l’imaginaire」,多譯為「the imaginary」,意指虛幻的、非真實的想像或幻想。但翻成中文就麻煩許多,因為如果譯為「想像」,會和「imagination」造成混淆;但若譯成「虛幻想像」又有可能被誤解幻奇小說是「不合邏輯」(illogical)的。但好的幻奇文學並不是不合邏輯,而是它會建立一個特定或與真實世界交疊的時空,在那裡,自有專屬的運作邏輯。

時至今日,人類創造出的l’imaginaire,已不再限於文字作品,而是遍及詩歌、戲劇、電影、漫畫、電視、電子遊戲中。那被造出的各種異世界(如納尼亞、金剛、地心、太空)與異生命(如吸血鬼、僵屍、精靈、外星人……),正如托爾金在他的〈論仙境故事〉(“On Fairy-Stories”)裡提到的,存在著奇幻(Fantasy)、再發現(Recovery)、脫逃(Escape)與慰藉(Consolation)四大元素。創作者以人類心靈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外宇宙,最終要呈現的是心靈這個內宇宙。

與現在臺灣一般出版會把「奇幻」當成一種通俗文類來思考不同,西方的幻奇文學論述者,會從古老的文學傳統談起。包括阿普列尤斯(Lucius Apuleius)、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王爾德(Oscar Wilde)、卡夫卡(Franz Kafka),都曾寫過幻奇文學。因此,陳鏡羽教授說,幻奇文學的討論是「立足於詩學修辭傳統,來探討幻奇敘事與想像的文學性及其詮釋學目的性和語文的歷史性」。透過這個過程,得以窺伺「跨語言文化虛幻想像的美學,與再現神話創造的共通性」。

其中法籍理論家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的說法影響了許多人對幻奇文學的定義,他認為幻奇文學會讓主人翁在「超自然」以及「理性」之間產生猶疑,讀者也會在閱讀時,猶豫於小說裡所描述的現象,究竟是出自神怪?還是怪異卻只是一時難以理性解釋的自然現象?也就是說,作者以各種迷人、奇巧的「幻奇修辭」修辭與敘事,造成了讀者閱讀時恍惚狀態,才得以產生獨特的「幻奇美學」,以及那些存活於文字裡,讓我們不可自拔的「第二自然」(Artificial Nature)。

娥蘇拉‧勒瑰恩在世界文壇的地位不只建立在通俗小說上,也立足於「詩學修辭傳統」,以及她無與倫比的「幻奇修辭」與「跨文化的想像」中。那個獨特、專屬於勒瑰恩的文本第二自然,既立足於科幻陸地,也根植於奇幻之海。

1969年勒瑰恩以《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獲得星雲獎與雨果獎,這本科幻小說透過格森(Gethen)這個星球裡兩個國度的爭戰,展現了一個奇異冰原世界的故事,直到現在都仍被視為以科幻討論性別意識的重要文本──因為格森星人是一種「無性別」,或者說「跨性別」的生命體,因此他們的文化與社會制度自然也就與我們認知的大相逕庭。

這本傑作和《一無所有》(The Dispossessed, 1974),以及《世界的名字是森林》(The Word for World Is Forest, 1976)等系列作品,都與「伊庫盟」(Ekumen)這個虛構的星際聯盟組織有關。在短篇小說集《世界誕生之日》(The Birthday of the World, 2002)的序裡,勒瑰恩自己說明了這個字是她在父親的人類學書籍裡所遇到的一個希臘字彙「oikumene」,意思是「不同教派的合一體」(in ecumenical)。她以數本中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的聯綴,建立了一個隱隱相聯結的世界。這是勒瑰恩的努力──用自己一生創作的時間,來對應一個更大時間跨度的故事星雲。這是長時間勉力經營,不斷補遺上個故事空缺,承接前行敘事線索的寫作方式。

與那個太空航行、烏托邦社會、星際戰爭的世界不同,從1968年起的「地海系列」,則是一個由法師、術士、龍與神的子民共存的奇幻世界。從《地海巫師》(A Wizard of Earthsea, 1968)開始,直到2001年出版的《地海奇風》(The Other Wind)與《地海故事集》(Tales from Earthsea),創作時間長達三十餘年,地海群島典故繁多,傳說千絲萬縷卻齊整細膩,沒有一條線索未收拾妥切。與「伊庫盟」系列不同的是,這裡的人物彼此相倚,互為情人、師徒、仇敵……,它雖然「奇幻」,卻不是在遠方的星際間穿梭,而是伸手觸摸可得似的。法師們似乎就在我們生活的某處,開啟一道沒有人知道的暗門進入的時空裡,而不是幾千光年以外。

在這一系列故事裡,我們看到「雀鷹」格得如何面對「黑影」成長為法師、「被食者阿兒哈」如何以勇氣讓自己自由而恢復為「恬娜」;我們目睹了英拉德王子「亞刃」追隨格得去尋覓世界失序的秘密,和龍族族女「瑟魯」一同渡過逐步了解自己身世的時光,並且親見術士「赤楊」與格得等人聯手修補遠祖犯下的錯誤……。地海故事就像一部奇幻史書,裡頭每一個人的來歷如此清楚徵信,且都不是天生的異能英雄,而是靠著修煉與人生經驗換取成長。

學者在論及勒瑰恩的作品,往往都聚焦於性別與烏托邦及反烏托邦寓意。但近年漸漸有學者發現,勒瑰恩作品無論是科幻奇幻,毫無例外充滿了細緻的自然環境描寫,即使故事發生在遙遠的異星。

蔡淑芬教授曾寫過一篇題為〈深層生態學的綠色言說:勒瑰恩奇幻小說中的虛擬奇觀和環境想像〉的論文,探討勒瑰恩幾部小說裡的環境描述(她舉的例子部分學者會歸納為科幻小說),以生態批評來切入勒瑰恩小說,發掘裡頭充滿了綠色生態哲學。她說勒瑰恩的小說雖然套用外太空之旅的套路,但卻與高科技戰爭或異形入侵的「刺激、懸疑、動作」小說大異其趣,勒瑰恩描繪的異境是她「對自然的觀察、歷史事實的重組,以及對文明的觀察」。這一點都沒錯。特別是對「自然的觀察」這部分,勒瑰恩顯然是一位具備生物、生態知識,並且常以此做為隱喻的寫作者。

試閱

如何知曉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文╱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幾年前我應邀到柏克萊大學演講,安德魯‧瓊斯(Andrew F. Jones)教授與台灣的研究生楊子樵,帶著我到舊金山灣的秘境散步。那是一處填海造陸所形成的小半島,被當地人暱稱為"bulb"。海邊住著一些「無家者」和藝術家,他們用撿來的材料搭建簡易房舍,並以廢棄物創作。我們看著和太平洋截然不同的水色,幾隻帶著金屬感的綠色蜂鳥在花叢穿梭,灘地上鷸鳥和鴴鳥成群覓食,冠鷿鵜悠然划水而過。突然間不知道是誰喊了一聲,我們順勢望去,一隻加州海獺游過眼前。在那一刻,我想起入口處有一個簡陋的石牌,用油漆寫著library,箭頭像是指向這片海灘,也像是指向大海。

瓊斯教授本身是研究中國與臺灣流行音樂的專家,談天中提到日前邀請了長期為客家歌手林生祥作詞的鍾永豐先生演講,當時帶他一起去見了一位小說家。這位小說家正是當代奇幻、科幻文學大家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後來直到我見到鍾永豐,才知道勒瑰恩的詩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創作。去年臺灣樂壇極精彩的一張專輯《圍庄》,其中〈慢〉的歌詞,靈感就是來自勒瑰恩的詩句。勒瑰恩的詩在台灣雖沒有翻譯,但她本來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位詩人。能把幻奇小說寫得詩意且具有高度哲理,當世作家能與之比肩的只有少數幾人。不久之後我的版權代理人譚光磊先生傳來勒瑰恩在pluk上評論了我的小說《複眼人》,我看著這位以作品導航我的作者所寫的字句,眼前又再次出現當日舊金山灣的美麗景象。

由於自己也寫作近似科幻或奇幻的作品,常有讀者會問及兩者的差別何在?事實上不僅是中文存在著翻譯上的差異,在其它語文的國度,向來也存在著不同的意見與立場。
東華大學英美系的陳鏡羽教授曾在〈幻奇文學初窺〉裡提到英、法語在相關用詞的互譯。她認為「fantastic literature」(Phantastischen Literatur)與「literature of the fantastic」(littérature fantastique)在考量發音、歷史與文類等理由下,應該譯為「幻奇文學」,而臺灣書市常用的「奇幻文學」對應的是"fantasy literature"。

隨著時代流轉更迭,近年法國學界提出的專有名詞"la littérature de l’imaginaire",指涉的是較廣義的「幻奇文學」,它包含了:奇幻(Fantasy)、恐怖(Fantastique)與科幻(Science-Fiction)三種次文類(最廣義的幻奇文學也包含魔幻寫實小說)。陳鏡羽教授說,法文「l’imaginaire」,多譯為「the imaginary」,意指虛幻的、非真實的想像或幻想。但翻成中文就麻煩許多,因為如果譯為「想像」,會和「imagination」造成混淆;但若譯成「虛幻想像」又有可能被誤解幻奇小說是「不合邏輯」(illogical)的。但好的幻奇文學並不是不合邏輯,而是它會建立一個特定或與真實世界交疊的時空,在那裡,自有專屬的運作邏輯。

時至今日,人類創造出的l’imaginaire,已不再限於文字作品,而是遍及詩歌、戲劇、電影、漫畫、電視、電子遊戲中。那被造出的各種異世界(如納尼亞、金剛、地心、太空)與異生命(如吸血鬼、僵屍、精靈、外星人……),正如托爾金在他的〈論仙境故事〉(“On Fairy-Stories”)裡提到的,存在著奇幻(Fantasy)、再發現(Recovery)、脫逃(Escape)與慰藉(Consolation)四大元素。創作者以人類心靈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外宇宙,最終要呈現的是心靈這個內宇宙。

與現在臺灣一般出版會把「奇幻」當成一種通俗文類來思考不同,西方的幻奇文學論述者,會從古老的文學傳統談起。包括阿普列尤斯(Lucius Apuleius)、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王爾德(Oscar Wilde)、卡夫卡(Franz Kafka),都曾寫過幻奇文學。因此,陳鏡羽教授說,幻奇文學的討論是「立足於詩學修辭傳統,來探討幻奇敘事與想像的文學性及其詮釋學目的性和語文的歷史性」。透過這個過程,得以窺伺「跨語言文化虛幻想像的美學,與再現神話創造的共通性」。

其中法籍理論家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的說法影響了許多人對幻奇文學的定義,他認為幻奇文學會讓主人翁在「超自然」以及「理性」之間產生猶疑,讀者也會在閱讀時,猶豫於小說裡所描述的現象,究竟是出自神怪?還是怪異卻只是一時難以理性解釋的自然現象?也就是說,作者以各種迷人、奇巧的「幻奇修辭」修辭與敘事,造成了讀者閱讀時恍惚狀態,才得以產生獨特的「幻奇美學」,以及那些存活於文字裡,讓我們不可自拔的「第二自然」(Artificial Nature)。

娥蘇拉‧勒瑰恩在世界文壇的地位不只建立在通俗小說上,也立足於「詩學修辭傳統」,以及她無與倫比的「幻奇修辭」與「跨文化的想像」中。那個獨特、專屬於勒瑰恩的文本第二自然,既立足於科幻陸地,也根植於奇幻之海。

1969年勒瑰恩以《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獲得星雲獎與雨果獎,這本科幻小說透過格森(Gethen)這個星球裡兩個國度的爭戰,展現了一個奇異冰原世界的故事,直到現在都仍被視為以科幻討論性別意識的重要文本──因為格森星人是一種「無性別」,或者說「跨性別」的生命體,因此他們的文化與社會制度自然也就與我們認知的大相逕庭。

這本傑作和《一無所有》(The Dispossessed, 1974),以及《世界的名字是森林》(The Word for World Is Forest, 1976)等系列作品,都與「伊庫盟」(Ekumen)這個虛構的星際聯盟組織有關。在短篇小說集《世界誕生之日》(The Birthday of the World, 2002)的序裡,勒瑰恩自己說明了這個字是她在父親的人類學書籍裡所遇到的一個希臘字彙「oikumene」,意思是「不同教派的合一體」(in ecumenical)。她以數本中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的聯綴,建立了一個隱隱相聯結的世界。這是勒瑰恩的努力──用自己一生創作的時間,來對應一個更大時間跨度的故事星雲。這是長時間勉力經營,不斷補遺上個故事空缺,承接前行敘事線索的寫作方式。

與那個太空航行、烏托邦社會、星際戰爭的世界不同,從1968年起的「地海系列」,則是一個由法師、術士、龍與神的子民共存的奇幻世界。從《地海巫師》(A Wizard of Earthsea, 1968)開始,直到2001年出版的《地海奇風》(The Other Wind)與《地海故事集》(Tales from Earthsea),創作時間長達三十餘年,地海群島典故繁多,傳說千絲萬縷卻齊整細膩,沒有一條線索未收拾妥切。與「伊庫盟」系列不同的是,這裡的人物彼此相倚,互為情人、師徒、仇敵……,它雖然「奇幻」,卻不是在遠方的星際間穿梭,而是伸手觸摸可得似的。法師們似乎就在我們生活的某處,開啟一道沒有人知道的暗門進入的時空裡,而不是幾千光年以外。

在這一系列故事裡,我們看到「雀鷹」格得如何面對「黑影」成長為法師、「被食者阿兒哈」如何以勇氣讓自己自由而恢復為「恬娜」;我們目睹了英拉德王子「亞刃」追隨格得去尋覓世界失序的秘密,和龍族族女「瑟魯」一同渡過逐步了解自己身世的時光,並且親見術士「赤楊」與格得等人聯手修補遠祖犯下的錯誤……。地海故事就像一部奇幻史書,裡頭每一個人的來歷如此清楚徵信,且都不是天生的異能英雄,而是靠著修煉與人生經驗換取成長。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59340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14*20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5/02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