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你願意辭職回家帶孩子嗎?

忍者兔18色創意超輕黏土

忍者兔18色創意超輕黏土

親子同樂,小手捏創意,玩出想像力

  • 會員好評 ★★★★★(1)
  • 1個人喜歡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而且你願意辭職回家帶孩子嗎?
 
你好愛孩子,卻只生一個就不生了。
你好愛孩子,也好想辭職回家帶孩子,卻還是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
 
為什麼?
 
別人生不生孩子,關汪培珽何事。
別人回不回家帶孩子,更關她何事。
 
這是她的使命。
之前沒人把這些議題寫成一本書。
之後也很難會再出現。
 
想要說服人,什麼威脅、利誘都沒用。
除了感動。
 
感動,就像空氣,看不見,摸不著。
但是,沒有它,就沒有人生。
 
她只是希望自己的幸福感受,其他父母也能擁有。
即使它小得微不足道。
沒了感動,人生,還剩下什麼。
 
──姊姊和弟弟的下課時間不一樣,小朋友是二點四十,大孩子是三點二十。
那天到學校當愛心媽媽完畢,正好趕上姊姊回家的校車,媽媽搭便車之際,在一旁的販售機買了罐可樂。
其實,媽媽很少喝這種含糖飲料,只有偶而興起為之。姊姊也不喜歡氣泡的感覺,但那卻是弟弟的最愛。 
校車開了,媽媽根本喝不完,但在車子上,只能丟也沒地方、喝也不是地尷尬拿著。
校車在山路間蜿蜒,偶而在一個轉彎處丟下個孩子,好似郵差投包裹,將媽媽最心愛的禮物送到家。
我們是最後幾站,不經意又拿起可樂喝了一口的媽媽,卻被姊姊好似下一秒鐘就要出手阻止的緊張語調嚇到: 
「不要──再喝了。」她不是不喜歡可樂嗎? 
「快到家了,留給弟弟啦。」 
手足之情,足以感動父母的人生。
 
 
你不生,誰該生呢?】
 
現代人,無事不以快速為目標。常常一味地追求速度的結果,就是忽略了
——人生到底應該怎麼過?
 
上一分鐘追著下一分鐘,今天追著明天,一歲追著兩歲,
國產車追著進口車,小房子追著大房子,副總經理追著總經理……
最後,一路追進棺材裡躺好。
 
我們老是忘了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如果你是那種——好愛孩子、好喜歡孩子、也願意養孩子的父母,
卻只生了一個孩子就不生了。
 
為什麼?
 
請不要得過且過,以為時間可以給你解答。
在生不生孩子這件事情上,當時間給你答案的同時,你可能也失去了機會。
 
「我的人生,到底希望有幾個孩子?」
 
訂個時間表,約好另一半,坐下來好好談清楚。或許,先別因為一時的困頓而急著做出決定。
想像一下未來,把時間拉長來看,答案可能更清楚——
 
從結婚到往後的五十年,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七十歲⋯⋯
當你和另一半想起家裡的孩子,你希望浮出腦海的景象,是幾個孩子呢?
 
要生兩個孩子的18個理由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
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了。
 
你根本不知道,孩子有多需要手足。
我,也不知道。
——直到姊姊七歲,弟弟五歲時。
 
我是那種糊里糊塗、沒想太多就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
當孩子還小時,我哪能想到「孩子需要手足」這麼不切實際的問題呢?
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爭寵,我就該吃齋唸阿彌陀佛了,
哪還有閒情逸致去考慮什麼相親相愛、手足之情。
 
我的兩個孩子年紀差了兩歲半,
也就是說,當第一個孩子快兩歲時,我就懷了第二個孩子。
可是在當時,我能從生活中察覺到「孩子需要伴」嗎?
完全不會。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了。
這種以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
 
你願意,辭職回家帶孩子嗎?】
 
一個三歲、一個一歲的孩子,能有媽媽的陪伴,是最幸福的事。誰最幸福?
你以為我說的是孩子嗎?不,是媽媽最幸福。
 
「為孩子辭去工作,當個家庭主婦,這樣的犧牲你甘願嗎?」
犧牲?甘願?
啊哈,老天也沒事先告訴我──
我的人生,是從「回家帶孩子」才真正開始。
 
做學生時,努力讀書求好成績;當員工時,工作積極求好前途。
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我並不清楚,好像是大家都覺得這樣做才對,所以我也這樣做。
這些努力為了誰?最初的出發點應該是為自己吧。
至少沒聽過準備考試的莘莘學子會說,用功是為了將來的孩子吧。
 
為了自己?我從來沒有這樣的感覺,直到我辭職回家帶孩子——
我才發覺,我的人生,真正活了起來。
 
**
 
這是一本百年大計之書。
它關係你的幸福指數,也關係整個國家的幸福指數。
 
生兩個孩子,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自己的幸福。
辭職回家帶孩子,也是。
人生最美的時光,就是那段日子。

名人推薦

【讀者留言】
 
◎我是留職停薪回家帶孩子的媽媽,原以為,孩子大一點就可以回到喜愛的工作崗位。現在,大的國一,小的小三,夠大了吧。可是我不想回去了。他們有媽媽的陪伴覺得很開心,我也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很開心。雖然經濟不是很優渥,開的車很小,也不能出國度假,但是,卻跟孩子有很好的精神交流。看完你的書,更讓我覺得自己的抉擇是對的。謝謝。──ROSE
 
◎今天哥哥從學校帶回來一隻玩偶熊。回到家,他跟弟弟說:
「這隻送你好不好。」弟弟當然很開心地收下了。
哥哥又說:「弟弟,那你要跟我說什麼?」弟弟說,謝謝。
 
我在一旁欣賞這過程,感覺這畫面好美好美。
 
哥哥會唸書給弟弟聽喔,找到笑點時,兩個人就一直笑個不停。
外出時,有時哥哥還會主動來牽弟弟的手。
看著他們兩個小寶貝,就會讓我想起汪老師寫的書。
真的,還好我們也生了兩個孩子,
不然就會錯過很多精彩的畫面了。──家庭山丘
 
◎聽到有媽媽說不敢看這本書。讓我雞婆一下,汪老師的書沒這麼可怕啦。好像看了會給自己太多壓力似的,想太多了。抱著單純的心去看這本書,會幫你釐清更多的思維和方向喔。老師也提到了只生一個孩子的問題,其中一篇「只生一個的xx方法」,不妨仔細看完老師的書吧。──Joyce
 
◎我是馬來西亞媽媽。說我費盡千辛萬苦才買到這本書,絕不為過。就像老師一樣,我在三年前也欣然放下高薪,心甘情願回家帶兩個寶貝。所以對你寫的「我的人生,從回家帶孩子才開始,孩子能有媽媽的陪伴,是最幸福的事。誰最幸福?孩子嗎?不,是媽媽最幸福。」感到心有戚戚焉。──快樂媽
 
◎在一次機緣下,我買了《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想為自己要不要生第二個孩子,作為參考。怎知中了汪老師的毒,上網訂購另外四本大作,看完之後,心裡只有一個字,「服」。
好想給汪老師一個大大的擁抱,一個深深的吻。看了那麼多教育書籍,只有汪老師的每行字緊緊貼近快樂麻麻的心。我也是念到MBA的媽媽,生了孩子全心全意當個全職媽媽,身旁的家人親戚朋友一人一句「讀了那麼多書浪費,寄生蟲啦,不替丈夫分擔」等等。哇!我自己的人生還要別人的同意。我每天看着孩子燦爛的笑容比我拿到花紅還開心,看了汪老師的書,我知道我的決定是正確的。──大馬馬
 
◎三年前我看了這本書。當時的狀況是我想去工作,但老公希望我可以在家帶孩子。現在我不但沒去工作而且還生了第二個小孩,繼續在家帶小孩。
今天我要呼應汪老師說的。我真的是在生了第二個小孩後,才漸漸體會到帶小孩的「輕鬆」:兄弟倆除了肚子餓、想睡會來找我外,其他時間要不玩在一起,要不打在一起,很少來煩我。當然也多了很多要「主持公道」的時候。
看著他們兩個不論是玩耍或是吵架的互動,心理真的覺得他們真是彼此最珍貴的資產。「手足」真的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美美小太陽
 
◎我本來不想生第二個的,結果老婆大人買這本書給我看。說服我了。現在老大三歲,小的一歲。汪老師說,十年後,我們會更感謝她。真的嗎?──凱文爸爸
 
◎汪老師,謝謝你。沒有你的書鼓勵,我今天不可能這麼有勇氣做這個決定。現在全職在家帶小孩,由衷感受到人生中的很多幸福與回憶,是賺再多錢也買不回來的。──兮兮
 
◎看完老師這本書,覺得自己選擇生了兩個孩子,真的沒有錯。在剛組織家庭時,和先生已有共識,一是一個也不生,一生就要生兩個。但生完姊姊後,我就不太希望生第二個,因為懷孕期間狀況不好,我真怕了。所以,當知道自己再懷孕,簡直有種晴天霹靂的感覺!不過既然上帝要我再生一個,那唯有硬著頭皮頂下去,生下來好好愛他來安慰自己吧!現在一個四歲多,一個兩歲了。看著他們一起玩,一起爭寵,真的覺得他們超可愛。有時候,姊姊幫忙教弟弟這樣那樣,弟弟陪姊姊玩,反而覺得清閒了,壓力也少了。就正如老師在書上寫的一模一樣。--SUM
 
◎我也是看了老師的書,才決定要生第二個寶貝的。目前二寶還在肚裏,現在常想像這兩個小寶貝以後互動的情形。很開心,因這本書改變了我們夫妻兩的想法。--亮媽
 
◎連我的朋友們都大呼不可思議,他們的苦口婆心我都聽不進去。
直到自己逛書店看到汪老師的書,第一眼就被書名所吸引。
接著就迷下去囉。
目前已將她的大作都拜讀完嚕,也很認真地在餵故事書中。
等爸爸從大陸出差回來,就要努力生老二。哈!──芬
 
◎我已經中獎了。老師,謝謝你出的書,給我很大的勇氣。
否則我應該還在用「考慮要不要生」,來當拖延的藉口吧。
唉!真沒想到,我要生第二個了。其實還是滿緊張害怕的說--super man
 
◎有同事看了《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她說才看三分之一,就想再生一個了。也有朋友是和我一樣,本來就想生兩個,但還是買了這本書。看完書之後,對於自己的育兒之路更加有信心。--藍媽媽
 
◎告訴你好消息,我要生第二胎囉。
把這本書介紹給我的朋友們,竟然有兩個朋友也跟我差不多時間懷孕。
看汪培珽的新書魅力有多大。--準媽媽
 
◎汪老師,還記得我嗎?就是說不敢買來看,怕看了再生一個貝比的J。
但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懷孕了。
先生知道後,超開心。我問他為何這麼高興,不擔心經濟問題嗎?
他說,他看了你這本書的簡述後,他真的很想再有一個小孩。
讓老大有個伴,他說兒子這麼可愛,所以要再生一個。
 
要告訴老師的是,你真的很厲害,有種魔力,讓我們勇往直前。
老公還說,老二出生後,我可以不用上班。真的嚇到我了!
 
生老大時,我和他說,可以不上班嗎?他都回答沒辦法。
這次主動和我提這事,我問他為何有這種想法,他說他看了那篇文章後,深受影響。
 
謝謝老師,讓我們生活中,多了一口。
知道老公很開心,家人支持後,我鬆了一口氣。
否則真的無法適應,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呢。--球蒂
 
◎親愛的汪老師,看完這本書,已經很久了。
也是因為看完了這本書,讓原先抱著只生一個想法的我,開始動搖了起來。
只生一個孩子的想法,我一直維持了七年。
中間在看到小孩一個人玩分飾二角的玩具時 也曾一度想要再生一個。但都是想想而已。
 
但是看完您的書,不曉得為什麼,想法開始改變。
我自己也有手足,為什麼卻讓孩子只能當個獨生子呢。
所以──再過幾個星期,我們家的第二個寶貝也即將誕生了喔。
您的文筆,讓我們家的弟弟終於升格成了哥哥。
謝謝您在文字上給我的感動。
七年的差距,有點大。但是,因為有愛,距離變的不再是問題了。--RENEE
 
◎我是先看了《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才決定生第二個寶寶的。我們也是姊姊+弟弟。我好喜歡妳的教養方式。希望,我也能成為像你一樣的媽媽。--小確幸
 
◎汪老師以溫馨又幽默的筆調來書寫這本書 。裡面沒有教戰手冊般的教條 ,也沒有非得這樣,才會那樣的三十六計。 讀這本書,您會不經意地發現到常常讀著讀著, 笑容就很自然浮現在彎彎的嘴角上了 。因為書中滿滿的都是幸福啊 。可是,這

試閱

不生,誰該生呢?

「像您這樣的女性,」石醫師正視著媽媽,「為什麼不多生幾個?」

媽媽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我我我……我已經三十八歲了……」

「三十八歲算什麼。」醫生很誠懇地說著:「您有能力撫養孩子,您有時間和智慧培養孩子……您這樣的婦女不多生幾個孩子,誰該生呢?」

十年前讀到這段話時,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現在自己剛好也有了兩個孩子,卻突然發覺——這這這……這醫生的話,不是在對著我說嗎?

這是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描述當她懷第二胎做例行產檢,要求醫生之後為她結紮的對話。第一次看這本書時,當時自己生了孩子沒有,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好喜歡她字裡行間關於孩子的種種。不久前,這本書剛好重新發行,十年後再買來讀一次,好看不減當年。

這樣的心有戚戚,可能與心裡偷偷冒起的「歹念」有關——因為,我想再生一個孩子。這會不會是上帝的旨意,讓我在此時與此書相遇呢?於是,我馬上跑去找另一半,施展孫子兵法的「以退為進」,說:

「先生,先生,你要不要結紮?」

「沒事幹嘛結紮?」突如其來的手術,沒人喜歡。

「好,你既然不要結紮,那我們就——再生個孩子吧。」媽媽面帶微笑,刻意營造歡樂氣氛。

我愛孩子,我好愛孩子。孩子一天一天長大,天真可愛卻沒有因而減少一絲絲。但是,孩子毫不留情地長大讓我害怕——害怕人生最幸福美好的時光,就要漸漸離我而去。為了捉住幸福,生個孩子,似乎是唯一而切實際的方法。

先生聽到「生孩子」,更害怕,馬上躲進廁所避難。這時,一旁不明究裡的女兒聽到了我倆的對話,根本弄不清「結紮」是什麼,卻尾隨爸爸猛敲廁所的門,喊道:

「爸爸,沒關係,先『生』再『結』,先生再結嘛。」

這下換我不懂了,她不是已經有弟弟了嗎?「為什麼還希望媽媽再生個弟弟或妹妹呢?」我禁不住好奇地問女兒,難不成他們真的這麼友愛啊?

「因為……因為你都不讓我養小狗。」

「那如果,媽媽讓你養隻小狗呢,還需要生小孩嗎?」媽媽不死心地追問。

「當然……就不用了。」

哦。老天。小孩的意見,還真的不能當真,不然生出來要往哪兒放啊。
當猶豫不決,不知「是否該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該諮詢誰好呢?

公婆?肯定會說好,說不定你們早已被明示加暗示無數次了。沒懷孕之前,沒有人會笨到自己去說:「我準備生孩子了。」嫌生活壓力太少嗎?

問自己的爸媽?聽到朋友們的經驗,倒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娘家的爸媽反對女兒多生孩子,甚至倒過頭來勸女兒別生了。

「反正生了也不是姓我們家的姓。」這是連續劇的台詞,但現實生活中也不難聽到。再追究更深層的意思,多半是父母知道女兒的另一半,在生養孩子方面,除了上班賺錢,其他的一概幫不上忙。如果女兒又是職業婦女,多生孩子豈不是要累死自己的寶貝嗎?不捨得,所以不贊成。

我在考慮要不要生第三個孩子時,也隨口諮詢了父親的意見。「兩個就夠了。這兩個孩子好好培養,會有出息的。」或許父親已經八十多歲,眼睛又不好,對於含飴弄孫之事,已到了另一個境界。

倒是母親答得爽快:「好啊。」而且語帶興奮,好像她要幫我生似的。但是,才下一秒鐘,她又改變主意,「不要好了,現在生算是高齡產婦,太危險了。」我馬上不甘示弱地反駁,「林青霞四十一歲才生第一胎,而且還連生兩個……」我猜,林青霞的勇氣,在鼓勵高齡產婦這件事上,絕對有跨世紀的貢獻。

要不要生第二個孩子?最常被父母諮詢的對象,就是在你身邊那個半大不小的第一個孩子。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問過獨生子女這個問題:「媽媽再幫你生個弟弟或妹妹,好不好?」或是「你喜歡弟弟還是妹妹呢?」

不想生的,隨口問問;猶豫想生的,問得認真。

我建議,傾向再生一個孩子的父母,別問身邊的孩子。萬一給的答案是「我不要弟弟妹妹」呢?那你不是自找麻煩嘛。

而傾向不再生的父母,更不要去問孩子,萬一孩子說的是:「好想要一個弟弟妹妹。」那你不也是沒事找事做。小小孩弄不清父母只是隨口問問,卻以為自己也可以在這件事情上作主。如果當你大腹便便,旁邊卻有個小孩沒事跟你喊不要生;或是根本生不了,卻有個人整天嚷著要小嬰兒,你看這該如何是好。
生養孩子這件大事,除了夫妻雙方,基本上沒人可諮詢。或許,先別因為一時的困頓而急著做出決定。想像一下未來,把時間拉長來看,答案可能更清楚——

從結婚到往後的五十年,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七十歲⋯⋯

當你和另一半想起家裡的孩子,你希望浮出腦海的景象,是幾個孩子呢?

生不生孩子,問誰也沒用,最該問的人是——自己。

生兩個,比生一個輕鬆

不要說你是為了老大而生老二,這樣的理由太沈重,這是為了你自己的幸福,不光是為了孩子。

你別以為,我是為了要說服你生兩個孩子,才這麼說的。

絕不是。這是我內心的強烈感受。而且當孩子還小時,我並不知道這個事實。

我相信,很多父母也是不知道的,以為生一個就累得人仰馬翻,那兩個還得了?其實你有所不知——生兩個,比生一個輕鬆。

人生何其短,生兩個孩子的辛苦只在頭幾年,這段時間確實讓縱有三頭六臂的父母都應付不來,以身心俱疲來形容,絕不為過。我指的輕鬆,不是身體上的、也不是經濟上的,這些我管不了。每個人的日子要怎麼過,物質要有多少才能滿足,只是存乎一心。

我指的輕鬆是「心理上的」。

即使父母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當獨生子女長大到需要同伴和玩伴時,填補這個空缺,是不是就變成父母的責任?

然而,這項任務是很難由父母的角色來完成的。

在獨生子女長大成人、展翅飛翔之前,做父母的在心理上,會不會一直背負著這份不輕鬆的感覺呢?

這份感覺或許可以被忽視,但它確實存在。

如果你打算只生一個孩子,請做一下自我檢視:可不可以將這份感覺從心中拔除,然後坦然面對?如果不能,那麼生不生老二,就確實是需要三思的問題了。不光是為了孩子,也關乎父母自己的感受。

殊不見現代父母拉著孩子東奔西跑,汲汲想要彌補孩子生活中的空檔,就是深怕孩子無聊寂寞。否則家裡四隻大眼對上兩個小眼,父母怎麼輕鬆得起來呢?
不說別的,就光說我喜歡午後小睡一下這件事吧。週末的早上,我們一家習慣去爬山健行走走路,運動加上曬了太陽,過了中午,我和先生倒頭就睡,真是享受。可是,孩子是不用午睡的動物。即使他們大了點——六歲好了,沒有獨處的安全顧忌,當我和先生倒頭就睡的時候,如果我心裡知道,只有孩子一個人在房門外,想說話,沒人回答,想玩遊戲,只能自己跟自己玩,我心裡會沒有一絲絲歉疚感嗎?能睡得安心嗎?

然而,如果媽媽知道,兩個孩子在外面玩得多麼滿足、多麼快樂,她可以睡得更香,她的心是全然放鬆的。(當然玩到吵起來或打起來,是必然的例外。)

生一個孩子,表面上是輕鬆。

事實上,父母沒能給孩子一個伴的不輕鬆感,卻是無所不在的。

即使孩子漸漸長大,這種感覺都可能如影隨形,盤旋在獨生子女父母的心中,冷不防就會跳出來——給你一掌。



偶而在週末午後,我和先生喜歡兩個人出去吃飯、看電影、逛逛街,這是一種夫妻獨處的甜蜜享受。但是老實說,我和先生都是那種「放不開孩子型」的父母,一顆心想要陪著孩子,另一顆心又想自己溜達溜達,於是折衷將孩子留給祖父母,老的高興含飴弄孫,小的也喜歡被寵愛。可是,我們倆都心照不宣地有著一絲絲歉疚感,因為孩子總是偏好黏著父母,所以我們每次拋下他們時,只好說:「爸爸要去辦公室,小孩不能跟。」(我倒是一直很質疑——他們怎麼從來不問:「為什麼媽媽可以去?」)

如果換成家裡「只有一個孩子」,你覺得我們能生得出勇氣、捨得下孩子,而獨自出門去嗎?

還有更多的時候,大人的活動,其實孩子一點興趣也沒有,什麼吃飯、什麼逛街、什麼採買⋯⋯但父母非得拖著孩子一起去,不然你留他一人在家多寂寞。

常常,姊弟倆玩得正高興時,「爸爸媽媽要去大賣場買東西,你們要不要去?」

「不要,我們要在家裡玩。」

看,多好!孩子高興,父母輕鬆。

父母身邊時時刻刻掛個孩子,有人連睡覺都要同一個房間,不會很讓人捉狂嗎?

如果夫妻雙方都是有工作的上班族,這份心裡的不輕鬆感一定更難、更重。
有位媽媽朋友,在外商銀行身居要職,常到海外出差。有回到了歐洲,大半夜睡得正香,忽然接到剛放學的六歲獨生女兒打的電話,哭訴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孩子說著說著,原本該負責安慰孩子的媽媽,無能為力之際,竟悲從中來,在電話裡就嚎啕大哭了起來。(不知道孩子會不會疑惑:「媽媽又沒被欺負,哭個什麼勁?」)這樣的父母,在孩子獨立離家前怎麼輕鬆得起來呢?



只生一個孩子的父母,當初可能是這樣想的:熬過最難的前兩年,就輕鬆了,所以不敢再經歷一次這種暗無天日的生活。

其實他們不知道,身體的不輕鬆是餵奶換尿布的跟前跟後。之後呢?

你就要開始去應付孩子的玩樂需求——扮家家酒、拼拼圖、堆樂高積木、下棋、騎車、捉蟲……,還有一堆天方夜譚的胡言亂語。以下是一位讀者的來信,不知道如果時光倒流,他們會願意多生個孩子來看看嗎?

只生一個女兒很高興,因為到她這麼大,還可以讓我撒嬌。每次出去玩,也很輕鬆,因為兩個大人照顧一個小孩,綽綽有餘。

但是,她現在九歲了,當全家三人出去玩時,就覺得有點浪費人力,因為,很多方面她都可以自己來,不用大人亦步亦趨,反而變成兩個大人卻常常要裝小孩,陪她玩孩子的遊樂設施和遊戲。我們只好想,就是沒生弟妹陪她玩,我們兩老只好認「陪」一輩子囉。

我要說的,不是父母想擺脫陪孩子的責任,而是孩子之間的活動,明明應該由手足去完成,才符合自然原則嘛。

可是你沒幫他生個手足,自己只好照單全收。這樣輕鬆嗎?簡直累壞了,而且還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只生一個孩子,一點便宜也沒占到。

生一個也是累,生兩個也是累。

五年,只要撐過五年,一切否極泰來。

當我熬過了艱苦期,等到孩子可以互相作伴時,不論他們是一起玩、還是一起吵架,都叫「作伴」。

有時候光是看著、聽著他們姊弟倆的互動,心裡就會油然地生出一種「好輕鬆、好安慰」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所不能體會的,但它著實美好。我希望你也可以享受到。
有人會以過來人的經驗說:「手足之情在長大成家之後就淡了。」我並不反對這樣的說法。

現代人要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和家庭,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哪還有力氣在成家立業之後,特地花時間來維繫手足之情呢?(可是換個角度想,所謂的手足之情,就是不需要維護、也不會改變的東西。)

通常,孩子的未來我不去多想。

我只管孩子的現在。

孩子的童年只有短短的十幾載,我一刻也不想放過。

等到那一天,熬過了把屎把尿的日子,我常常光是看著孩子的臉龐,心裡都會浮現輕鬆與安慰的感覺。

不要說你是為了老大而生老二,這樣的理由太沈重。這是為了你自己的幸福,不光是為了孩子。

用現在的三年換未來的三十年,「先苦後樂」,咬咬牙就過了。

希望你有機會和機緣,遇上那份美好的感覺。

助姊姊為快樂之本

晚上九點,準時將孩子送上床。

當時,我好累,昨夜晚睡,接著又寫了一整天的東西,剛好先生出差不必等門,所以媽媽也跳上床,準備看看書就要睡覺。

不到五分鐘,房門開了。弟弟笑臉盈盈,二話不說跳上來,用雙手環抱著我的脖子,溫柔地說(聲音甜美,姿勢含情脈脈,如果有攝影機,馬上就可以開拍連續劇):「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不知從何時開始,也不知他是不是背著我偷偷報名上過卡內基的說話課——有求於人時,要先說好聽的話,接著再說些無關緊要的話,才可以切入主題:「我可不可以問你一件事?」而且問法要迂迴,最後再補上一句:「要等我全部說完,才可以說好或不好哦。」

父母常常太心急、又沒耐心,不等孩子把話全都說完,就下結論。(我看該上課的是父母。)孩子很不喜歡父母這樣的態度。

「好,什麼事?」媽媽馬上在心裡提醒自己,要傾聽、要有耐心。

「姊姊說她肚子餓,現在可不可以吃麵包?」

孩子知道媽媽嚴守每天的關燈睡覺時間,只要遲了,媽媽的狂牛症就會發作。讓孩子睡飽有多重要啊!曾經看過一個歐洲記者對台灣的觀察報導,其中說道:「台灣的孩子,是全世界最晚睡覺的。」睡眠夠不夠,攸關著孩子的一切,健康、功課、食慾、專心、學習力、人際關係⋯⋯總括一句話就是:孩子的什麼事,都可能與睡眠有關。這些是無形的、看不見的、不可度量的,所以我是那種寧願孩子少讀書而多睡覺的媽媽。
孩子心裡清楚,過了上床時間,還敢跟媽媽喊肚子餓,吃完後又要耗時的再刷一次牙,這要是沒處理好,可是會讓媽媽暴跳如雷的。

「好。」這次媽媽爽快答應,可見之前的甜言蜜語還是有用。

其實我也是看個案處理,因為當天晚飯吃的比平常早,大概五點吧。媽媽也了解孩子,姊姊要不是真的肚子餓得咕咕叫,也不會為了吃上兩片土司,願意再經歷一次刷牙的麻煩。

喜孜孜的弟弟跳下床,出房門時對我使了個眼色,然後故意很大聲地說:「哦,不行喔,好吧——」

聲音哀淒而絕望,他想先愚弄姊姊一下,再給她一個勝利的驚喜。

「你又不能吃,幹嘛來幫姊姊問?」我好奇地追問兒子。

孩子很守分際,不因為姊姊有,他就可以要。當然兒子也可以說他肚子餓,但除非他真的餓,不然他不會信口開河。

「我知道,可是姊姊會給我禮物。」

「真的?」

「沒有啦。騙你的。」然後,報以我一個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神情。

兩分鐘後,我不厭其煩地追到他們的房門口,用「已經給你們通融了,別想討價還價」的語氣說:「十分鐘內吃完,包括刷牙。」

媽媽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需要提醒。

這時,看見姊姊已經拿著兩片土司在啃,瞥見弟弟口中也鼓鼓的——是一顆冰塊。真是知道變通啊,不能吃東西,但是含顆冰塊可以不用刷牙,也比眼巴巴地看人吃要好吧。

手足之間不求回報的慷慨,是人格中感性基因的萌芽。

助人為快樂之本,原來是不分年齡大小的。

愛說話與不專心

你家的孩子有足夠的說話對象嗎?全家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會不會太沈重了些?

再次強調,這本書是要寫給猶豫不決,不知道要不要生第二個孩子的父母們看的。我的動機單純而易於了解:想提醒父母們,不要只因為一時的困頓,而決定只生一個孩子。

出於什麼原因,如果你不可能再生第二個孩子,請不要看這本書。因為我以下的話,可能會傷了你的心。但也請不小心看到的人體諒,我只是具體寫出我的經驗,以便讓一件事情能以不同的面貌來呈現。

至於你的孩子是不是這樣,別人怎麼想不重要,你自己怎麼想才重要。
兩年前,和孩子國小低年級的導師聊天,她說出了一項只有老師才可能知道的觀察結果。一向只帶一年級新生的她說:「剛開學時,不認識任何一個孩子,但是你去看看那些愛說話與不專心的,再回頭去翻翻他們的學籍資料,要以獨生子女的比例居多。」

為什麼?「在家裡沒有說話對象呀。一遇到機會當然就拚命說囉。」老師答得簡單明瞭,我聽得為之黯然。

「那……不專心與獨生子女又有何關連?」我不是很服氣。

在獨生子女的家庭裡,全家人的注意力都只放在一個孩子身上,常常老師在學校才教ㄅㄆㄇ,家裡就已經教國字;老師才開始教加減,家裡的進度已經到乘除。上課前就把老師要教的都先學了(這是很多人認為的「贏在起跑點」),上課時怎麼專心得起來呢?

歐美國家有個觀念,我很贊同——「不要預習」。這對中國父母而言,簡直是天打雷劈的說法。

看電影前,你會想先知道劇情嗎?

學習就是探索,少了驚奇,就少了樂趣。



認識一個上小學的獨生子,每天放學到安親班學才藝加寫功課,回到家總是天黑了。這時工作也累了一整天的媽媽,還是很「認真」地逐一檢查孩子已完成的功課,不滿意就要求重寫。在大家都累了、早該休息的情況下,母子之間常常上演的戲碼就是——媽媽怒氣沖天,孩子含淚低頭。應該享受童年最美好的時光,卻每天過著這樣乏善可陳的無趣日子,難怪現在大學生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已經到引起重視的地步。

如果,如果這位媽媽多生幾個孩子呢?你想家裡的氣氛會不會祥和許多?

因為媽媽「盯人的總時間」是固定的,盯了老大,老二就可以逃過一劫;盯了老二,老大就可以喘口氣。(以上的『盯』字,也可以改成『罵』字唸唸看。)

「我想生兩個孩子,是擔心獨生子女個性會不會太孤僻,或是養出嬌縱怪物?」有媽媽這樣問道。

「為什麼每次和朋友吵嘴,就要說獨生子女比較自我?」這是一位已成年獨生女發出的不平之鳴。

社會的眼光向來對獨生子女存有疑慮,我倒是一點也不贊同這些說法。問題的取決點不在於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關鍵是父母。
孤獨的人,不見得孤僻。寂寞的孩子,一樣可以有樂觀開朗的良好個性,只是成長過程缺乏同伴罷了。孤僻的個性,也大有可能在很多手足的家庭裡發展出來。「不自我、能分享」也是需要父母引導孩子學習的事。決定性格的因素很多,父母的教養態度才是關鍵。不能籠統地一概而論。

相對的,愛說話與不專心,成因也不會只有一個。我只是想藉著老師的觀察提醒大家:孩子有足夠的說話對象嗎?全家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會不會太沈重了些?

有位精神科醫師說,臨床上常見有適應困難的孩子,並不是獨生子女,而是生了幾個女兒之後,好不容易盼來的獨子。這種有很多姊姊的么兒,比獨生子女更容易受到溺愛,出現適應困難的比例也更高。

所以,問題的癥結,又回到了父母的教養態度囉。

叫我好了

孩子在香港讀的是以英文為主的學校,所以中文的學習,媽媽就得一肩扛起。剛開始的「磨合期」,即使媽媽心裡知道,不該發生這樣不明智的事,每天還是免不了要和老大來一場中文功課的討價還價拉鋸戰。

有一天,她又拖拖拉拉不肯寫中文,當場我就把她罵回桌上寫功課。家裡沒有電視機的客廳,就像一個小型的圖書館,媽媽左邊寫東西、弟弟右邊看書畫圖、姊姊中間寫功課做報告,共處一室,和平相處。當老大坐回桌邊不到一分鐘,我突然想到一件急事要問她,於是喊了她一聲。

哦,糟了,這一喊非同小可,只見她剛才被罵的怨氣未消,這下逮到機會還不給媽媽來一記回馬槍?她馬上用我剛剛罵她的語氣和強度,大喊:

「幹嘛叫我?你打擾我做功課耶,你是在浪費我的時間,知不知道啊?」

媽媽突然被罵,一時語塞,想不出該如何把話接下去,弟弟說時遲那時快,趕忙出口相應,他可能想用小我的力量阻止戰爭爆發:

「媽媽,那——你叫我好了,叫我好了。」

「叫你幹嘛?如果我是要問姊姊這個月的那個來了沒呢。」

孩子,有時是家庭氣氛最好的潤滑劑。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920270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an*******129 說:
    2016-08-29
    書中讓我感受到滿滿的愛以及家庭的幸福,看完後,只想感謝我爸媽的養育之恩以及感謝他們生了兩個,不管想不想生,都可以看看此書,也許就會有不同想法喔~
  • 看更多

相關商品

全選
※ 出版日十年以上商品需另下訂,調貨時間較長,無法與一般商品合併結帳,敬請見諒。
看更多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讀享日金幣加碼回饋最高7倍
預計 2024/05/03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